2025国产云数据库排行

2025-06-24 eNet&Ciweek

国产云数据库.jpg

国产替代深化

我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Oracle进入中国,1991年Sybase进入中国,1992年IBM进入中国,DB2、Informix拿下金融行业市场,1997年,Oracle拿下电信市场,国外厂商垄断我国数据库市场几十年。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863 计划设立了“数据库重大专项”,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国产数据库开始发展,由于Oracle 和 IBM 等国外厂商的先发优势太大,国产数据库发展缓慢。

直到云计算时代和开源社区的兴起,国产数据库开始了弯道超车。

据相关资料,2015年我国数据库软件市场规模为85.37亿元,2017年我国数据库软件市场规模增长至120.00亿元,其中国产数据库产品市场规模为17.15亿元,国外产品市场规模为103.07亿元,国产数据库产品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从2009年的4.0%增长至2017年的14.26%。

2019年5月Oracle宣布中国区裁员500多人,“去O”浪潮下,甲骨文垄断地位受到冲击,标志着国产数据库替换“国进外退”局面的初步形成。2020年开始,我国国产数据库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同时,在信创政策催化下,分布式数据库、云部署等技术不断成熟,国产数据库发展窗口被打开,新旧交替的历史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AI时代新命题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国产云数据库作为承载这一战略资源的基础设施,正经历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跃迁。

随着AI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向量数据库成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组件。AI不仅改变了应用层,也重塑了数据库的内核,通过机器学习预测负载波动,自动优化索引与存储策略,支持GPU加速的“库内模型训练”,实现实时数据驱动模型迭代,避免跨系统数据迁移。

云原生与信创的融合让全栈信创适配从“可用”走向“高效”,全国产化硬件环境下,领先国产数据库性能已经比肩国际产品,云原生架构则通过“存算分离”“弹性扩缩容”来提升资源利用率,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

未来,AI原生数据库将推动企业从“事后分析”转向“实时决策”,信创适配也将从芯片级兼容走向性能超越。

结语

国产云数据库的进化史,本质是一部从“存储工具”向“决策引擎”的蜕变史。当AI大模型掀起新一轮生产力革命,数据库不再仅是数据的容器,国产云数据库的崛起也不再是技术自主的宣言,是激活数据价值的智能中枢,更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座。

(文/陈皮)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