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热点——2025上海汽车展
在刚刚过去的2025上海车展上,智能辅助驾驶和AI生态仍然是最热门的两个方向之一。AI不仅应用于智能驾驶和座舱交互,更渗透到了汽车行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
当下,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拥抱智能辅助驾驶,并将相关功能视为新一代上市车型的标配,也因此,各种各样的“智驾”开始从汽车技术的神坛上急速跌落。当智驾成为汽车普惠配置,线控底盘与数字架构开始备受期待。
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3H馆的智己展台上,摆着一台线控AI概念舱,其中集成了上汽深耕线控技术十年的所得。而同样在1.2H正中的采埃孚展台上,展示的整合纯电控制转向、制动系统及悬架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底盘2.0”,其线控转向部分已经在蔚来最新的ET9车型上得到了运用。
随着上海车展落下帷幕,纵观整场车展,智能辅助驾驶仍然是车企的必争之地,这是当前竞争最激烈、变化最剧烈,也是用户感知最强烈的模块。因此,当下谈论AI汽车的产品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看智能辅助驾驶的体验和能力。从L2级别的组合驾驶辅助到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在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下,车企再度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研发放在了第一位,智驾技术竞争也进入深水区。
以上海车展为起点,未来,AI汽车产品的热度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潮,基础功能将加速全民化,覆盖范围也将推向全球化。
加速AI终端产业链
“杭州六小龙”的出圈让几乎所有城市都“卷”了起来,加码产业政策、布局新一轮“抢人”,相比之下,上海显得相对冷静,作为全国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者”,上海又有什么新动作?
3月25日,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办,会上,“上海制造”的轮廓更加清晰:2024年GDP上升至全球第五,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成型,现场发布的“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以更细颗粒度编织了一张链接全球的产业发展之网。
上海人工智能更“综合”、更“全面”,理应站在更高的位置入局,而非简单加入城市竞争。
智能终端正在成为上海的又一条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重心,早在2022年,上海就曾发布促进智能终端产业的相关政策,将智能穿戴纳入鼓励范畴;2024年,上海还将XR/AI眼镜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成为首个通过政策推动智能眼镜普及的城市。上海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加速走向细分、垂直,并形成垂类赛道的领军优势。而这也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很广的综合产业体系,也是对于城市产业体系的一次综合测验。仅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制造业经历多次迭代,“全科”产业优势有利于支撑人工智能各类细分产业“零帧起跑”。
上海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多年创下了多个第一,包括发布实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人工智能促进条例、组建全国第一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还针对性地布局了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并初步构建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每一项都紧盯人工智能“三要素”。
结语
据“网信上海”微信公众号消息,截至4月25日,上海市累计已完成71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71款生成式AI服务备案的完成,标志着上海在技术合规性、垂直应用深度、产业生态成熟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不仅强化了上海作为人工智能高地的竞争力,也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智造”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升级。未来,随着备案企业技术成果的进一步扩散,上海有望在全球AI产业链中占据更关键地位。
(文/元素)
e-Mail:lab@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