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与高潮是怎么回事?(中)——互联网弦论系列谈之十八

2019-10-17 eNet&Ciweek

3、弦之弯曲与心之折曲

从源头讲,以波粒二象性代表东西方思维的本原,粒代表原子,对应同质性(可还原性);波代表关系,对应异质性(不可还原性)。当代数学、物理学的发展方向,都呈现了某种“东方化”趋势,即把异质关系加以高维化,浮到表面上,就是对空间弯曲化加以体系化,在数学称为非欧化,在物理学称为量子化或弦论,在绘画中表现为时间流淌……

“强度即差异”,相当于把关系(波与弦)认识到1膜的水平,那么,2膜、3膜,乃至11维是什么呢?这就逼近了高潮的秘密。我曾发表过一个见解,称黑洞是宇宙的“性高潮”。黑洞在商业中等价于“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德勒兹是造词大师,有话不好好讲,偏造出许多听不懂的词,让大家犯晕。对于黎曼、霍金说的空间“弯曲”,不懂数学的德勒兹造了一堆词来形容:折曲(又译褶子)、脱轨、横贯、逃逸、穿孔、越界、生成、游牧……

德勒兹专门有一本名著《福柯褶子》(法文原版是两本书)用(相对于自然科学)非常笨拙的语言,在人文领域重复黎曼和霍金关于空间弯曲规律的探索。只不过,对于德勒兹来说,弯曲(所谓折曲)无关于自然物,只是关于人心的异质性的表征形式。

折曲(pli,又译褶子)是莱布尼茨的术语(“易弯曲或有弹性的体也还有着结构紧密的部分,它们形成了一个褶子,这些部分因此不能再被分为更小的部分,而是无穷尽地被划分得愈来愈小、但始终保持某些粘合的褶子”)。褶子是单子的性质,也可认为是心物一元中,“心”(异质性)起作用的机制。简单说,心是曲曲折折的,把物也变得弯弯曲曲。与弯曲相对的“直”,隐喻的就是理性。与当代数学、物理学纷纷思考物质空间的弯曲(从直线偏离为弯曲)的潮流一致,德里达、福柯、南希、巴迪欧等也在以折曲这个词为核心,思考精神空间“弯曲”(从理性偏离到情感)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心物之间的拓扑相似性比较,通过理解异质性的结构,明了同质性(作为西方理性思想源头的原子论)与异质性(以关系为代表的东方性)的根本异同。

我们可以把褶子,径直对应物理学说的弦。它是差异哲学眼中最小的不可再细分的存在单位(“最小元素是褶子,不是点”)。中国古代称之为“气”(西方原子论与东方气论的区别,可以对应波粒二象性)。网络本质是关系的结构,以差异为内涵的最小关系单位褶子,就是网络这种“经络”中流动的东西。通过信息,可以使这种差异性的具体内容自显现、自生成;而褶子,又是使信息具有活力的内含(“宇宙好像被一种活力所强制”),是生生不息中的差异,而不是无生息的熵(虽然我们可以用熵值度量信息的量)。也就是说,与物不同,心是一种力,因此有势。信息的内容(更准确说是支配内容生灭的背后动力)就反映这种力,背后是这种心力,即能动力与被动力的相互作用。所谓欲望就是这种力浮到面上的现象。

弯曲代表的是自由意志所具有的异质性(直线代表理性所具有的同质性),在高维空间,心理弯曲就与空间弯曲具有了可比的拓扑特性。德勒兹极为推崇的巴罗克风格,就是在折曲的层层嵌套、重叠中,体现精神特有的异质性。弯曲在空间中意味着相比直线多出了一个维度,一个面,可能处于两个空间中,如莫比乌斯带,内部与外部相通。与网络一样,这种边的结构,都是靠邻接(异质关系)相联的。“普遍的思想拓扑学已经始于特殊物的‘近邻’,目前在从外部到内部的褶皱里结束:‘在外部的内部并且相反’”,导致“自我关系与外部关系是对等物”。突变理论刻画的就是这种多出一个维度带来的空间的突然折曲,导致事物性质在维度的临界线上发生的突变。“心”靠着这种邻接(联想、类比、关联),在各种想法中来来回回,“思来想去”。

4、高维“折曲”中的动能释放

讨论强度,只是一个基础。弦论的重点是讨论了强度的生成,即人的意向与能力是怎么形成、发展和实现的,指出它是在异质的多维关系体系中形成的。

德勒兹哲学中最精彩的地方还不在于“强度即差异”,而是从中发展出关于折曲的思想。折曲相当于黎曼数学中的空间弯曲思想。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弯曲”现象有固定含义,高维的直线在低维看来,具有弯曲这种错觉。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德勒兹对情感本质的认识,达到了物理学、数学那样的高维水平。

德勒兹这里已经具有闵可夫斯基时空的类似概念,首先将褶子视为空间性的“包裹-展开”(升维与降维);其次将褶子视为时间性的“退化-进化”。

褶子不是一次弯曲,它本身就是一个“打褶-展开褶子”的过程。一次弯曲只是把一条直线展开为一个面,再弯一次就会把面展开为球……多次弯曲意味着不断升维。他指出褶子与品种的关系,品种是褶子的展开(降维,将异质性均质化、普遍化)。比如德勒兹说,有机体“它能将自己的部分无穷尽地打褶,也能将它们一直延展至某个给定物质种类的程度”。也就是说品种(“物质种类”)是低维的异质性,而“无穷尽地打褶”下去,心的特征属性就会越来越强。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卡拉比-丘空间复合、交叉达六个空间,看上去像一个揉皱的纸团或一大团扭曲的弹簧。它一下把四维打褶到十维的高度,结果“物”(如星球)就悲催了,被黑洞(宇宙之“心”)吸进去,“球也不是了”。这跟男人在恋爱中被女人吸引,结果“球也不是了”,一个道理。

同时,事物从低维向高维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低维进展到高维是进化,高维也可退化为低维的无机褶子。德勒兹区分了有机体的褶子与无机体的褶子,这相当于区分了社会学中的关系与物理学中的弦。认为前者“总是复合、交叉、间接的(以内部为媒介)”,而“无机褶子是简单而直接的”。这意味着,自然物质处于无机物状态时,代表的是它的维度低,异质性低,能动性低;而一旦进化为有机物,维度变高,异质性变高,能动性变强(当然不排除人在不发达状态有时只想活出猪的水平,只知吃;甚至植物水平,只知喝)。知觉是运动的最高维的形式,通过大脑的沟回,可以曲曲折折(过去电影里说一个人想法多叫“弯弯绕”,与“马大炮”形成对照)地分辩事物的差异加以适应或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差异。中国古代的朱熹就认为,心是“无知觉底(的)”,意思是在天地一体之仁中,宇宙的心没有知觉,人的心有知觉,但它们都是一回事。在这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了交叉融合。弦论中的波(弦、膜)也不是只作为客观(物理学质量)的连接而存在,而是能动与动能的体现。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