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虫洞——后人类的生存空间

2018-12-27 eNet&Ciweek

在11月24日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我作了《穿越虫洞——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演讲。“黑洞是宇宙的‘性高潮’”这句玩笑话引起了轰动。会场内外,人们见面必谈“高潮”。但我讲的别的,大家反映都没听懂。在此解释一下。

我一开始就说明,我说的后人类,是指后现代人类,与之相反的是现代人类。因此演讲的主题是在辨析后现代性有别于现代性之处。当时没有展开讲,现代性、后现代性,这是人文科学的概念,从人文科学立论后人类,是针对从自然科学角度定义后人类而言的。

人文现代性的内涵,是由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一起定义的。核心是理性。人文后现代性的内涵,与理性相反,但不是(认识论上的)非理性或反理性,我把其中的本体概念概括为“亲”(如“亲民”,“君子笃于亲”语境下所说的亲),一致于“仁”对应的本体概念。陈来说:“仁体即是天地万物浑然的整体。”

我借用天体物理学中的“虫洞”概念来讲解后现代理念,先从科学角度讲一遍虫洞,再从科学与人文结合角度讲一遍虫洞,最后再回到正题,单从人文角度讲一遍虫洞。这就是整体的思路框架。

1.作为科学的虫洞

要用三张PPT讲清天体物理学中的虫洞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演讲重点,因此我用“大话西游”的方式讲解。

我说,天体物理学是按《星际穿越》中的狗血剧情需要发展的(事后一位老先生问我,是真的假的,我说当然是假的,幽默而已)。

但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当年,好莱坞导演诺兰找到大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当科学顾问。让他论证主人公从黑洞中生还的科学依据。索恩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黑洞有去无回。不得已,索恩出于剧情需要,设计了一个科学模型,先是假设一个黑洞的反机制,这就是白洞,再用他的老师惠勒提出的虫洞,将黑洞与白洞联接起来。

索恩由于科学与电影两方面的成就,同时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好莱坞的奥斯卡奖。(会后,那位老先生追问,你说的虫洞、黑洞、白洞,科学上证实了吗?我说,黑洞基本证实;白洞没有;而虫洞本身没证实,但作为前提的引力波已证实。索恩获奖即与引力波有关。)

我讲,虫洞就是颠倒黑白的联接通道。整个天体物理学的宇宙主体框架,简单说就是:黑道上进,白道上出。我说,天体物理学,已经讲完了。大家哈哈大笑。

2.作为隐喻的虫洞

但是,话锋一转,我对听众们说,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这只是科学家看宇宙。科学家看世界,有天然缺陷,在于,只从理性这一面来看。我这里在暗示,与后人类相反的那个点,就在理性。科学家都是“现代性”人类。

理性(而非理性认识)不同于“亲”的最大特点,是心物二元,非黑即白。理性的首倡者是笛卡尔。我引百岁山矿泉水广告中所指的笛卡尔与克丽斯蒂公主的故事说明,笛卡尔一生都没处理好心理二元关系。笛卡尔的世界非黑即白。接下来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个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个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但星空(物自体)与道德,难以统一。存在物本体(如康德的“物自体”)与心本体(我用李泽厚的“情本体”替代)的二元对立。

我指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自体,对物自体来说,彼岸是不可知的。这是物理学的天然知识盲区。黑洞是一个深受物自体理念影响而得出的概念。相当于在探究物质(物自体)的彼岸是什么。这个彼岸具有与物自体完全相反的性质(如黑洞没有质量),但却因此具有某种强大的力量,可能成为一切物质(物理学称为“质量”)的归宿(或者说墓地)。黑洞研究表明物理之理遇到了学科认知的极限。

这时,我开始引入与现代人类相反的后现代人类的视角。我说,物理学的知识盲区,却不是社会科学的盲区。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恰好是物理学的彼岸世界。物理学家业余的领域(自由意志、情感等),恰是彼岸的社会科学的专业领域。因此,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视角、心物一元的视角(后现代人类的视角)引出的一个必然推论十分简单:物的彼岸,一定是心。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

这时我讲到了那个引起轰动的认识:重新思考什么是黑洞——宇宙的“性高潮”。黑洞代表没有质量,但密度极大,可以将巨大的物质吸入其中。这十分符合情感中高潮的定义。我说的高潮,包括人的性高潮,意大利歌剧中华彩乐章引发的高潮,足球中绝杀引发的高潮,等等。高潮,是心的极致,是心这种现象特有的,不同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钱不等于快乐,一个具有巨大物质财富的男人,遇到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女人,瞬间就会像恒星被黑洞吸进去一样,化得无影无踪。

我讲,如果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根上结合起来,消除心物二元来认识黑洞、白洞与虫洞,就会突破思维极限。从后人类的角度(心物一元、文理融合的角度)如何认识黑洞、白洞与虫洞?

以黑洞为例,相当于认为,女人是个洞,男人是个球,男人遇到女人,球也不是,因为被吸进去了(像黑洞吸入星球一样)。此时会场爆发出雷鸣的掌声(事后朱嘉明说,是他带头鼓掌的,我表示感谢)。

白洞是相反机制,指巨大的物质力量(能量等)反向吐出的过程。我比喻,好比一位白富美,见到《泰坦尼克》的主角杰克,一见钟情,会把她父亲一辈子挣的钱都吐出来,好比白洞一样。

而虫洞即阴阳鱼,是太极图中负责黑白转换的。因此,在文理科合一的语境中,虫洞代表的是穿越心物二元。 “虫洞”要穿越的是物自体与情本体的二元隔绝。奇点则是心物分界点。

3.心物短路:后人类以百慕大为家?

最后,我从人文科学角度解释社会的虫洞是什么。

有人说,百慕大是物质化的地球通向另一世界的虫洞。从人文角度理解虫洞,心的尽头是物(白洞),物的尽头是心(黑洞),虫洞是联接心物的快速通道。

在后人类的生存空间中,穿越技术虫洞,靠的是CPS(信息物理系统)。刘佳玉《The Riverside》就是一件反映虫洞原理的投影作品,让北京与伦敦穿越心物时空间隔。而穿越社会虫洞,则要靠“亲”。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马化腾在利用微信,拨动了“朋友加朋友加朋友”这样一根心弦,化无为有,化有为无。“亲”是后人类的虫洞,用它来“短路”情理、心物、是非、黑白等二极。这就是后人类的生存空间所在。

现代性人类,讲心物二元,非黑即白。现代性人类不仅不会“笃于亲”,而且强调背离亲。对新教来说,上帝比爹妈重要。究其实质,理是一种烘干人情的“体系”。后现代性人类(后人类),穿越黑白,讲合情合理。这时说的理,是情理。其中的情通于亲,是理在毛细血管水平的结构化。“亲”在代数图论中,就是网络结构中的邻接矩阵。

我很遗憾现场很多人对我说,没听懂我在讲什么。其实我要表达的很简单,我认为后现代人类,与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只靠理性来判断问题,而是更注重将情感(可达高潮的)与理性(不会高潮的)结合起来判断问题。说白了,不是光看有钱没钱,而主要看快乐不快乐。这里的快乐,不是指感性享乐,而是一种直觉,即瞬间将理性与心情关联在一起的能力,就像虫洞一样,将极端相反的事物关联在一起。 

科技-5_副本.jpg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