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甜日子!

2018-09-07 eNet&Ciweek

8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观察视角。如果把数字经济当作未来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天气预报”信息,其中一个重要信号是:我国正进入民众心理需求日益增长与产业服务化供给不足的新周期,抓住新需求,让需求主导供给,有助于中国经济走出贸易战困境,把苦日子过成甜日子。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8.3%。这意味着,数字经济信号越来越具有经济全局的代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报告预示了中国经济未来新需求的类型。从报告中看,主流的互联网应用包括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络文学等25种。

这其实是中国经济变天的信号。变天在哪里呢?变天在需求的性质上。以往的需求,主要是物质需求与社会需求。当经济学家说,未来要过一段“苦日子”时,隐含的推理是:经济中存在难解的矛盾,表现为这两类需求为主构成的有效需求,显得不足,而满足这两类需求的产能,显得过剩。而中美贸易战会加剧这种矛盾,其中逻辑联系是:过去,这种需求一大部分不是中国人的,而是美国人的。现在,美国人减少了这方面的进口,会使需求进一步不足,使潜在产能过剩进一步突出。而结构调整十分痛苦,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要准备过苦日子。对传统经济来说,这是有道理的。

但经济学家没发现的是:以上25种需求,基本不属于物质需求与社会需求(例如,食品快送满足的主要不是吃的需求,而是对食品服务的需求,如便捷地吃;再如:社会需求会有攀比现象,比车、比房等等,但音乐、游戏、视频等都是自己玩自己的),这25类需求都属于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中新增加的一大类需求,它是各国在人均收入提高到5000至10000美元时才开始急剧增加的需求。

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网络娱乐市场需求强烈。网络音乐截至 2018 年 6 月,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 5.55 亿,较去年末增加 673 万,占网民总体的69.2%。

如果未来中国8亿的主力消费人群,其中近70%急剧增长的需求,是心理需求,而中国经济由这种内需主导,则十年之内,中美间就会出现一个需求替代过程。即中美贸易战之前美国人进口中国低端货的需求,会一点一点被中国内需替代,但不是回到原来低端过剩产能,而是沿这25种需求方向走向高端。请注意,这里的需求人口已超过美国总人口,具有强大势能。数字经济由此会助力中国从出口导向经济,逐渐向内需导向方向演进。

从供给角度看,数字经济需求与传统中国经济需求一个重大不同,在于不存在过剩产能,上述25种需求,哪种需求也不是发改委规划的,不是地方政府催生的,不是金融泡沫刺激的。互联网中,没有需求,就没人供给,因此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现在实际情况是满足心理需求的产能严重不足。报告中显示的这25类应用的增长速度,暗示了这一点。

经济学家们的分析,一个重大失实在于,往往把有效需求不足,当作绝对需求不足,而没有看到这是一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得出实体经济和企业没什么好机会的错误结论。事实是,一轮周期过去后,不是过去的需求复活,而是低端的需求占比越来越低,为之服务的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高端的心理需求占比越来越大,要求同质化制造的企业,转型通过服务化创造价值。所以,过甜日子的关键,在于抓住强势需求,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服务化,这正是数字经济的使命所在。数字经济,使命必达。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