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业界的热门话题是小米拟IPO上市,估值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当前百度的估值在870亿美金左右,中国互联网的BAT时代,可能为ATM时代所取代。M在这里是指小米(MI)。
而在本质上,为什么?想创业搞大的企业家们,有什么值得汲取的高级理念?
财务思维从英国上世纪的老派思维,转向了中美本世纪的新派思维
ATM时代能否到来,仅从财务的观点看,首先要取决于小米上市后,能否长期保住1000亿美元这条线。
最近,小米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包括小米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引起财务专家的兴趣。
兴趣的焦点在优先股(全称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与普通股的关系。按照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小米2017年亏损439亿元,若不按IFRS计量,则盈利54亿元,两者相差高达493亿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游戏。
个人认为,这里不存在财务规范方面的问题。优先股相当于把债转成了股。在这个意义上,优先股对于小米是成立的。
传统财务在这方面太保守了,资本市场以前以同股同权为由拒绝过阿里巴巴,吃了大亏,现在如果承认优先股,是一个巨大进步。
资本市场要通过反复投机,碰出正确答案
“ATM时代能否到来”实质问题在于,小米的优先股背后所代表的潮流趋势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小米就可以守住1000亿美元这条线,甚至进一步上扬。
一个总的判断是,ATM是一个过渡概念,资本市场通过现在乱碰乱撞,在客观上追求的终点,在于形成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现在小米的角色就是廖化。这个市场首先是由于“蜀中无大将”形成的。本来,华尔街寄希望脸谱和推特当大将,现在看来不堪重用。
腾讯是备胎,现在势头很好,但在华尔街看来也有一个问题,不能把社交概念,转化为电子商务的基础架构。资本人无奈之下,只好乱投像猎头社交这样的小不点。纯属有病乱投医。
小米占了一个便宜,他可能跨移动互联网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一条龙,因此让投资人挑来挑去,只好投他,这与他本身基本无关。
可能看到雷军做过社交面上,对他有幻想
问题的关键在上市之后,资本人会不会喜新厌旧,这就要分析资本人内心说不出的“难言之隐”是什么。
首先,是马云失误留下的巨大市场空当。阿里巴巴搞电子商务,现在已陷入一种固化套路。
张瑞敏一针见血指出阿里巴巴致命死穴,是做生意没有“温度”。腾讯倒是有“温度”,但没有用到电子商务上。微信支付可以从侧翼包抄阿里,但担任主攻的京东不给力,做的只是品牌,有温度,但这个温度不够社交所能达到的沸点。因此导致另外的一万亿美元没人肯认领。
其次,再看小米自己的定位。“手机中枢、IOT(物联网)管道和新零售”,这三个都沾了资本关切的边,但与十环靶心,又都有点若即若离。
其实那个十环靶心,我认为与米聊处于同一个方向。雷军拿米聊真当成聊了,这就无聊了,重心应在米(MI)上。
资本市场寄希望于小米的是做别人没做过也做不到的事:把社交,做到硬件底层(WEB层以下)、软件底层(OS壳以下)和应用底层(商场以下),而不是做成应用(像小米直播、小米枪战那种轻飘飘的APP)。
大风起兮云飞杨
什么时候才能把天下的猪宝宝们都吹上天呢?交个底吧:资本市场的客观意志是,在2050年后,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改成社交的朋友契约论,把几百年来以生人关系为商业基础,改为以朋友关系为商业基础。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温度,而变得简单。因为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最不简单的,是简单。探索简单是最大的动力,为了简单,所以大家愿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