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助力供给侧
2016-02-08
eNet&Ciweek
如果从商务角度定义移动互联网,不如管它叫贴身服务。因为手机总是贴在身上,利用手机来开展商务,很容易把商业模式引向贴身服务。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90%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标志着贴身服务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贴身还是不贴身,将成为供给侧产能是去是留的分界线。当然,这里的贴身不贴身,是指离需求的远近。过剩产能的突出标志,就是不符合需求,不能提供贴身服务;而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符合需求,贴身服务的供给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供给侧的产能离需求远还是近,固然是由商业本身决定的,但技术--这里指互联网--所起作用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看技术、技术产业和技术应用本身的发展对供给侧的影响。
以手机、可穿戴电脑为代表的各种贴身信息设备本身的发展正在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中,许多新的需求被创造出来。它们的高速发展本身,弥补了过剩产能造成的下降,加大着供给侧结构中良性供给的比重。
其次看技术创新引发的商业变革对供给侧带来的改变。
手机不仅在形式上是贴身--贴在用户身上--的,更主要的是由此发展起来的服务,比传统服务更加贴近用户。过去的一年,移动互联网营销迅速发展,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达75.3%.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其中有21.9%的企业使用过付费推广。社交应用借助大数据及移动社交技术,大大提升了用户粘性。移动支付、LBS、通讯录等功能用于促进用户沟通、分享、服务、娱乐,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需求。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8万亿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贴身服务的大发展,表明有市场地利的中国非常善于利用技术机会进行服务创新。
最后再看技术变革对供给侧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制造中,移动的方便、快捷、简单,正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影响着工业生产方式。如德国工业4.0专家所言,人们正致力于“把现在的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工业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为87.9%.移动营销企业中建设移动官网的比例为52.7%,将电脑端网页进行优化、适配到移动端,成为成本较低、实施快捷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方式之一。
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积极变化,不仅仅是促进增长,而且提高了经济的质量。
在1月23日举行的信息化百人会年会上,吴敬琏先生有一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释。他指出,供给侧实际是问题侧,在资本、劳动与余值(A,代表科技)中,关键在科技。要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增加投资转向增加A,即提高供给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从供给侧分析得出的结论叫基于科技的增长,总之是依靠创新提高效率。这可以很好解释手机发展引起的连锁反应。唯一需要稍作补充的是,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是同样重要并相互作用的,供给侧的改革不仅要提高效率,而且要创造多样性的增值。
伴随大数据的发展,由移动互联网带动的贴身服务,将越来越向贴心服务的方向发展,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90%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这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内部时代的转换,桌面互联网彻底转换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且也标志着整个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即将发生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经济向贴身服务的经济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