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貌似是“徒有虚名”?
2015-12-07
eNet&Ciweek
2014年底,小米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总融资额11亿美元,公司估值450亿美元。故。
增长神话的破灭让450亿美元的估值也盖上了“徒有虚名”的大帽子
随后这45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一路被发酵,膨胀,甚至市场一度表示,“450亿美元的估值,已让小米成为了目前全球价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然而,随着今年手机出货量未达预期,以及近期被评述的一系列或这或那的质疑,一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很可能无法完成销售已经调低的8000万部智能手机的目标,另一方面人们也正需更正确地思考小米现象以及背后的行业通则。
增长神话的破灭让年初的豪言壮语蒙上了一层阴霾,甚至让450亿美元的估值也盖上了“徒有虚名”的大帽子。这个成立仅仅5年,却搅动中国互联网市场一池春水的企业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在互联网梦想中成长起来小米是否能一直保持初心暂且不论,那如道士下山般的一关又一关的市场检验或许更难人寻味。
数据带来的隐忧,徒有虚名待解
今年3月,在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15年来的最慢增速后,雷军将智能手机年销量目标下调至“8000万至1亿部”.然而,今年前9个月,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大约仅为5300万部。其中第一季度1500万,第二季度2000万,第三季度1800万。
在双十一购物节和最新版红米Note的助力下,小米第四季度的智能机销量可能再次实现增长。但是否能达到预计的年度总销量8000万部尚不能确定。
而小米核心的手机业务增速放缓被认为是其450亿美元被高估的主要证据之一。
据统计,小米2014年共售出略超过6100万部手机,较2013年大增227%,以2015年的预期为8000万部算,其增速仅为31%.再看营收,小米2014年税前营收为119.7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35%,以2015年的营收按照160亿美元计算,增速也仅为33%.
有什么足以让雷军向投资人从主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小米所谓的增长放缓
这样看来,450亿美元的估值似乎确实被高估。
但谁都清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基数的增加,即便是小米也很难保持之前销售和营收均是三位数的增长,重要的是,从销售和营收增长的对比看,今年小米的销售和营收增长几乎持平,不像去年,销售的增长幅度几乎是营收的1.7倍,且整体营收足足增长了40亿美元。
这些足以让雷军向投资人从主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小米所谓的增长放缓,即客观竞争的加剧及主观价值(营收绝对值)的增长。
生态的“童话”或为保持营收的假象
似乎市场的猜测并未给小米的高层们带来撼动,小米投资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表示,“目前,我对小米并不感到担忧,因为小米的市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巩固,在未来12个月,小米在智能家居和服务领域的布局将变得更加清晰。”
就在小米智能机销量出现首次同比下滑的第三季度,该公司发布了低价手机红米Note2.11月22日,小米又发布了配备指纹传感器的金属版红米Note 3、小米平板2以及2代小米空气净化器。
在小米的宣传上,我们不难看出,小米竭力避免自己被打上智能手机厂商的标签,而是强调他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提供一系列设备和在线服务。小米及其子公司销售电视机、空气净化器、移动电源、运动相机、健身手环,甚至还有一款平衡车。
所谓“小米百货公司”的说法也是在今年开始流行开来
今年是小米发力非手机业务最多和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年,所谓“小米百货公司”的说法也是在今年开始流行开来,可见小米涉足非手机业务之多,而这些在雷军的战略中都是小米生态的组成部分,尽管业内很难看到它们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但这些已相比同行超低价的产品或者说策略确实助推了小米增收的增长,具体是多少,不得而知。
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人们深思:深交所小米科技投资美的公告显示,小米2013年营收约为265.83亿元,净利润约为3.47亿元,融资时小米集团向DST提交了的2013年的业绩,营收超过270亿元,净利润 34.6亿元。小米解释的口径是小米集团公司有很多其他收入,且利润很高,虽然利润是不透明的,但总量总是透明的。所以小米集团的270亿营收里面,应该是包括265亿的小米科技收入的,而区区五亿总额的差距,带来了30亿利润的差距。
对小米来说生态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无非就是保持营收的增长,还给投资人营造出了个小米生态也会创造营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假象。因为这是投资者衡量其估值的重要指标。
小米的焦点是什么?小米有焦点吗?
小米估值几何以及靠不靠谱这个命题或没有什么意义。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有远大格局和社会使命的公司,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好问题。对于“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雷军来说,检验的时刻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