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看运营商换帅

2015-09-08 eNet&Ciweek

8月24日,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退休、工信部副部长尚冰接替他的职位、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和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职位互换。电信业高层每三到四年轮换任职已成传统,但行业面对的问题已完全不同,互联网+正成为新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基础电信运营正在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15年上半年财报综合数据显示,三家运营商合计实现净利润略低于去年同期。其中,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利润为负增长,只有中国联通同比微增4.5%. 三大运营商的新领导还要面对国家要求企业承担社会和普遍服务义务,提高网速,降低资费,提高质量,同时国资委按照市场主体继续考核收入和利润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对三大电信运营商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挑战和机遇集中体现在业态创新上,需要在发展、改革与转型上同时做足文章,才能开创出新局面。 电信业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对互联网的观念。长期以来,电信业主流的看法认为,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我个人认为,对互联网的这种业态定位是不准确的,要对当前基础电信运营进入低速增长负一定责任。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定位更跟不上形势发展了,需要带着新理念来走出新路。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主要指占据新业态的制高点。电信业是否理解了其中含义,我表示怀疑。在我看来,互联网+新业态对于象电信业这样的服务业来说,应是指基础业态与增值业态分离互补这样一种新业态。其意义在于通过发育出增值服务业(APPs业务),从结构上解决高附加值来源问题。 这本是对陷入低速增长的基础电信运营的一副良药。但由于“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这一陈旧观念作祟,从三大运营商内部已很难发育出这种业态。原因在于,互联网根本就不是电信增值业务,而是数据基础业务的增值业务。三大运营商不能从战略上调整业态,加大对数据基础业务(而不是电信基础业务)的投入,指望到别人(互联网)家的树上摘果子,是完全不现实的。OTT就是证明。电信人至今在思想上还转不过弯来,只能寄望于新人新观念了。 互联网+也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新机遇,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支撑性生产性服务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数据业)进入不充分的领域。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化的机遇仍然存在。但原来的老问题依然存在:电信运营商何时能具有互联网思维(或如王建宙所说产生“互联网疯子”)呢? 举个再现实不过的例子。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将普遍服务与纯市场竞争反向对接,通过普遍服务赚大钱,通过赚大钱来提供普遍服务。而电信运营商总把二者对立起来,好象赚钱就不能免费,免费就不能赚钱。问题就出在对新业态的理解有误上。新业态下免费服务是指数据基础业态平台,收费赚钱是指数据增值应用。前者是相当于重工业的重服务业,后者是相当于轻工业的轻服务业,通过二者的产业分工实现产业升级,才是未来机遇所在。 出路在于把发展、改革与转型有机结合起来。从发展角度讲,应推进新一代(数据时代)网业分离,积极发育出数据增值业;从改革角度讲,应推进国企与民企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将保值增值(低风险低收益)的央企力量与高风险高收益的民企力量,进行混合所有制对接,互补而非互斥;从转型角度讲,要在用互联网去+别人之前,先把自己变成互联网企业。 同时完成这三件事,对于快退出舞台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让我们慢慢等待好消息吧。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